BLOG &FORUM

劉家琨:從傳統文化到現代實踐,普利茲克獎得主的建築哲學

2025.03.18

(西村大院的集合住宅,以社會住宅的型式,融合的東方傳統文化及西方建築語彙的創新與探索。圖片來源:有方)

2025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,以及,2017年台灣遠東建築獎得主,劉家琨建築師,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。他的作品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實踐,展現出對本土建築語境的深刻理解與創新探索。透過對在地材料與工藝的巧妙運用,他的建築不僅滿足現代功能需求,更承載著文化記憶,賦予空間新的生命力。成都的「西村大院」,便是劉家琨設計理念的代表作之一,以其獨特的社區設計、公共空間與低技策略,成功塑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綜合體。

劉家琨的建築背景

劉家琨出生於中國四川省,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(現重慶大學)建築系。1999年,他創立「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」,正式展開獨立的建築實踐。多年來,他的作品涵蓋紀念館、文化建築、城市綜合體及社區設計等多個領域,並在國內外建築界獲得高度評價。他的作品多次亮相於國際建築展覽,包括威尼斯建築雙年展,進一步確立了他在國際建築界的影響力。

設計理念:低技策略與文化融合

劉家琨的建築理念強調 「低技策略」(Low-Tech Strategy),即透過使用本土材料、傳統工藝與簡潔設計,營造出具備文化深度與自然適應性的建築。他認為,真正的建築不僅是技術與美學的結合,更應該回應環境、社會與人文需求。這種理念讓他的建築作品充滿在地特色,並能夠在現代化與傳統文化之間找到平衡。

他尤其重視建築與自然的融合,認為空間應該順應地形、環境與人的行為模式,而非刻意強加形式。這種「適應環境而生」的設計策略,體現在他的許多作品中,尤以西村大院最具代表性。

西村大院:劉家琨理念的實踐

1. 外環內空:圍合式院落設計

西村大院,坐落於成都市青羊區貝森北路 1 號,其總建築面積約 135,552 平方米。作為一個城市綜合體,它結合了文化創意工作室、辦公空間、社區綠地、足球場、跑道、餐飲與娛樂設施,為成都居民打造了一個極具開放性與互動性的社區空間。

相較於傳統城市綜合體以中心建築為主的設計模式,西村大院採取「外環內空」的佈局——建築群沿街區邊緣分佈,形成一個圍合式的大型內院,宛如一座開放的公園。這樣的設計既回應了四川盆地的地理特性,又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或客家圍屋,喚起人們的集體記憶,同時鼓勵居民在開放空間中交流互動。

2. 竹林院落:城市中的傳統生活體驗

西村大院內部設計了一系列 大、中、小型竹林院落,供市民自由穿梭與休憩。這些竹林不僅是景觀元素,更是一種文化意象,重現 成都人熱愛的竹林休憩文化,讓都市居民得以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片靜謐之地。

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環境品質,也強調了「自然即建築的一部分」的理念,這正是劉家琨一貫的設計風格。

3. 市井立面:多元個性化的公共空間

劉家琨並未對西村大院的外立面,進行過度的統一規劃,而是讓不同的商戶、辦公空間與住戶根據需求自行調整。這種設計策略使得建築呈現出極具市井氛圍的「立面多樣性」,每個區塊都擁有獨特的裝飾與佈置,形成了一種開放且充滿生命力的街區氛圍。

這種「半開放式」的城市設計,讓建築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盒子,而是能夠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融合的空間載體。

4. 架空跑道:動態城市體驗

西村大院最引人注目的設計之一是架空休閒跑道。這條 環繞大院並攀升至屋頂 的跑道,為跑步與騎行者提供了一個別具一格的運動體驗,極大提升了公共空間的趣味性與實用性。

這種設計不僅滿足了現代都市人對運動與健康的需求,也賦予建築一種 動態的視覺張力,成為城市環境中的一處亮點。

5. 低技策略:材料與工藝的本土化運用

在建造過程中,劉家琨選擇使用當地材料與傳統工藝,例如:清水混凝土(使用手工竹膠板為模板)、螺紋鋼筋、回收磚塊、碎瓷片裝飾

這些低技策略不僅 降低了建造成本,還讓建築展現出 樸實且極具質感的美學風格。這樣的建築語言,既環保,又符合當地文化脈絡,成為 現代與傳統交匯的完美實踐。

西村大院的社會影響

西村大院已成為成都最受歡迎的城市空間之一,它不僅是一座商業與文化並存的綜合體,更是當地居民的社區中心與文化地標。這樣的建築設計促進了社區交流,強化了人與空間的連結,展現出建築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力。

這種以文化為基礎、以人為本的建築理念,不僅影響了中國當代建築設計的發展方向,也為全球建築師提供了一種探索本土文化與現代實踐結合的新範例。

(上圖:鹿野苑石刻博物館,以清水混凝土牆面作為石質文物的背景,封閉性的外觀內,卻有著一個中式的庭院。圖片 來源:有方)

劉家琨透過西村大院 的設計,成功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,融入現代建築實踐,創造了一個具有社會價值與文化深度的城市綜合體。他的低技策略、院落設計、公共空間思考,為當代城市建築提供了全新視角,並進一步證明了建築不僅是技術與設計的堆疊,更是文化與社會的體現。

作為 2025 年普利茲克獎得主,劉家琨的建築哲學,無疑將持續影響未來的建築發展,並啟發更多建築師思考建築與人、自然、社會的關係。